胡蘿蔔與毛驢
陳鉅, 2001
................................................................

自從牙牙學拳開始,隨著老師的指引,開一扇門又見一扇門,過一山又見一山,今年衝衝撞撞地開啟了第十扇門,門縫中又見群山疊疊,深覺太極拳就如同懸在毛驢嘴前的胡蘿蔔,看得到卻吃不到,一直馬不停蹄的追逐那可能再一步就可得到的珍寶,可不是也因為如此的執著才讓我如痴如迷的一路走下去﹖

回顧學拳路上出現的各種誘惑在在考驗著自己的信心與毅力﹔曾為了貪圖早一些咬到胡蘿蔔,週遊各地訪師交友。雖常聽前輩告誡:「要訪明師要防名師」。可是出外一看,明師,名師滿天下﹔這位明師是名師,那位名師亦是明師,不但各有各的品德標準,而且所有的明師皆認為自己是對的。繞了一大圈,暮然覺悟原來明師就是自己的老師。

當我還在「形而下」的階段時也曾經浮現過許多的困惑﹔為什麼同門之中沒有兩位老師的拳形是一模一樣的﹖為什麼此門的標準到了彼門卻成了錯誤﹖為什麼一套太極拳要分出那麼多的支系﹖盡管手中握有照片,眼中看著影帶,卻又是一代有別一代。往上追溯,楊弟子們也沒有二位的拳形是一樣的,有的甚至與楊澄甫宗師相差甚遠卻都是正宗,是嫡傳。再往上比對,澄甫宗師的拳架也是自己定型的,與其上二代風光的祖拳亦不大同。沒得比了以後,漸漸明白太極拳是一種個人化的身軀與心理的協調藝術,不是工廠所生產的系列玩偶,個個一種表情一種規格。一但提昇到「形而上」的境界時,才體會出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同理﹕形可形,非常形)」的真理﹔我學會了尊重與欣賞別人不同的詮釋而不是以自己主觀的外形去評比。

當我手裡第一次拿到老師發的拳經拳論講義時,深覺失望,幾百年的太極拳所傳下來的秘訣就二張紙﹖不少同學不堪文言文的艱澀,還得從英譯本中去瞭解內容,可是這也使我從此開啟了讀書研究的好奇心。沒想到「一紙拳經拳論百家論」,坊間流傳各種不同的詳解,淺釋、探究、而同一句歌訣竟然可以有如此紛雜的看法。待拳藝稍長,逐漸明白這些經論本是前人的練拳心得,是高手寫給高手看的,全在言簡意賅中去體會其中意境。若將文言文中的意境給說明白了,就完全忽略了中國古文中所含豐富的想像與思考空間。其實古代的武林宗師,祖師們絕大多數是看不懂經論中的文言文,其單純的思想反而能夠「拳練萬遍理自現」,而我們今天的知識份子則多是「弄懂了才練」。若是自己程度不到一個層次,只求擁有不求瞭解,那麼一張秘訣還是一張秘訣,我還是我。

讀到拳經拳論就不能不涉獵到太極拳的歷史源流,一但追根究底才發現其源流之錯綜複雜,托仙藉神,真真假假,撲朔迷離,各家有各家的鼻祖,各家有各家的考證,剪不斷,理還亂。就算張三丰轉世也說不清楚,真是太極本無拳,何處惹塵埃。

既然源流混沌不清,拳經拳論曲高和寡,拳架又是代代因人而異,再加上明師可遇不可求,反而使我定下心來,以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太極拳的多面性。當我再看到當今盛行的「外家太極拳」時,心中不禁慶幸自己能有明師領進鄭門,不僅僅受益於鄭子太極拳體用的微觀,更重要的是從鄭子的哲人風範中使我在拳藝(柔)和拳德(容)上有所依循,而透過其道家與儒家思想的啟示提供了我在日常生活品質上無窮盡的修持。

果真如此,胡蘿蔔的誘因對我這匹毛驢來說似乎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
二00一年于馬利蘭州﹐
­原文刊于高雄太極拳雜誌第   期